□ 本報記者 秦海峰
端午節(jié)臨近,在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公園南側的“晉祠有禮”太原市種植類非遺傳習中心內,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緊張地忙碌著,粽葉洗煮、江米淘洗、粽子包制、初次蒸煮、真空包裝、二次高壓高溫滅菌……每道工序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、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有條不紊。黃綠飽滿的密封香粽堆滿了筐,按訂單裝盒出貨??缭綍r空的端午記憶和文化傳承,正通過一雙雙巧手轉化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甜蜜密碼。
“打開靈石口,空出晉陽湖?!睍x陽端午習俗源于3500多年前的張姓先賢、治汾第一人——水官臺駘。據(jù)《左傳》記載,臺駘率太原的先民,在靈石山頭打開山口疏導洪水,古晉陽湖周邊的百姓為了感謝挖山民眾,用湖邊葦葉,包上糯米成粽子,放在竹筏上順水漂走,挖山民眾吃了粽子,終于打開山口將洪水導入黃河。人們感念其恩德,遂建臺駘廟祭祀。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,家家戶戶都會以包粽子、掛艾草、點雄黃等方式紀念治水英雄臺駘,形成晉陽的端午節(jié)習俗,并于2006年入選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端午福粽也被列為晉源區(qū)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據(jù)晉源區(qū)非遺協(xié)會會長郭志文介紹,晉源人端午包粽子的習俗源遠流長,精選晉祠糯米(江米)、秘制的無核蜜棗制成,用料考究無添加,保證原滋原味,每吃一口香粽,米香棗香葉香馬蓮香縈繞舌尖,融匯成非遺的味道、時間的味道、傳承的味道。
工坊內,工作人員仍沿用傳統(tǒng)的手工包法包粽子,挑選兩片清洗好的粽葉卷成錐形,抓一撮泡好的晉祠糯米,放入3顆去核蜜棗,再抓一把江米填滿,手指攏住粽葉,折出棱角,用馬蓮草捆好扎緊,巧手一收一攏一纏一繞之間,一個有棱有角有面的三角粽便躍然掌心。這些包粽子能手都是土生土長的晉源人,從小耳濡目染,如今每人每天能包800多個粽子。
包好的粽子要整齊地碼放在巨大的不銹鋼桶內,篦箕置于表面再用石塊壓實,蒸煮90分鐘,在時間與溫度的加持下,完成葉、米、棗的“靈魂”交融。揭開鍋蓋瞬間,濃厚迷人的香氣彌漫,不禁讓人口舌生津。嘗一口,軟糯香甜、筋道拉絲,回味無窮。
為解決保質期短、流通性差的問題,太原市種植類非遺傳習中心專門引進了一臺全自動殺菌鍋,還添置了凈水過濾器、真空壓縮機、洗米機、發(fā)泡桶等設備,讓生產流程更加專業(yè)化標準化。工作人員將初次蒸煮的粽子煮至七八成熟后,取出沖涼晾干進行真空包裝。隨后分筐推入全自動殺菌鍋中用120攝氏度以上沸水煮20分鐘,再用水蒸氣殺菌20分鐘,最終冷水噴淋降溫出鍋,通過高溫高壓完成對粽子的二次加工和殺菌,實現(xiàn)了延長粽子保質期至6個月,讓商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。
“既要留住傳統(tǒng)味道,也要讓晉祠粽子走得更遠?!惫疚慕榻B,目前太原市種植類非遺傳習中心每天能生產粽子3000~5000個400余盒,既銷往全國各地,也帶動了村民就業(yè)。
“我們已在王郭村等多個村子擴大晉祠大米種植面積,提升生產規(guī)模,拓寬銷售渠道,促進村民就業(yè)增收,賦能鄉(xiāng)村全面振興,讓小粽子成就大產業(yè)?!惫疚男判臐M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