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抓住機會”走向“創(chuàng)造機會”
——訪IEC/TC111/WG20聯合召集人、機械工業(yè)北京電工技術經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滕云
□ 本報記者 何 可
實習記者 劉松瑤
璀璨燈光下,亮藍加粗的姓名在閃銀獎章印花的映襯中更顯端莊——10月14日,IEC/TC111(國際電工委員/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環(huán)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)WG20(環(huán)境意識設計材料循環(huán)考慮工作組)聯合召集人、機械工業(yè)北京電工技術經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滕云,在2024年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上,鄭重接過她人生中第2張“IEC 1906獎”證書。
IEC/TC111是個“大標委”,目前的注冊專家已超過400人,而IEC/TC111每年推薦“IEC 1906獎”的名額不超過3人,得獎難度可想而知,滕云“梅開二度”更加難能可貴。
“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。”這句哲言是滕云的座右銘,也是她之所以再度斬獲殊榮的真實寫照。
此次,滕云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IEC TS 63428:2024《在環(huán)境意識設計中考慮材料循環(huán)的指南》與她2015年至2020年間牽頭制定的IEC TR 63212:2020《關于協調電工電子產品環(huán)境績效標準可行性的研究》,出發(fā)點都是如何使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更加綠色環(huán)保,兩個標準一脈相承,是“是什么”和“怎么做”的關系。然而,在IEC TS 63428項目立項之初,滕云并沒有理所當然地成為項目負責人。
2018年,韓國專家率先提出,個人和行業(yè)使用電子電氣產品的指數級增長,導致環(huán)境問題日益凸顯,電子電氣產品的原材料消耗量大、回收利用潛力大,而把材料效率的方法學引入電子電氣產品的環(huán)境意識設計,制定相應的國際標準,就能讓產品“活”得更久,“廢”得更少。
作為一項助推材料循環(huán)的方法標準,對于電子電氣行業(yè)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兩年間編制的8版標準草案都未能突破瓶頸,韓國專家宣布卸任項目負責人。
“這是一次泰山壓頂般的挑戰(zhàn),也是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。”失去了掌舵人的工作組,急需一名能夠抗壓的專家繼續(xù)領航。2022年7月,滕云通過自薦,獲得IEC/TC111成員國全票通過,成為了WG20工作組新的聯合負責人。
滕云告訴記者,自2007年IEC/TC111成立時,電工電子優(yōu)勢企業(yè)眾多的中國就作為創(chuàng)始成員國加入,但在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前幾年,中國還是處于“跟跑”狀態(tài);不過,中國已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標準制定要領,只待“東風”吹起。
隨著WG20工作組“換帥”,做好準備的中國等來了“東風”,“臨危受命”的滕云也等來了“東風”。
她有條不紊地主持工作,重新建立標準的起草思路和文本構架,從實用的角度大幅刪減標準草案中原有的循環(huán)經濟原則和設計理論信息,將材料循環(huán)的設計原則及方法指導作為技術重點。這一正確的路徑大大推進了標準的制定進程,僅用半年,WG20就完成了國際標準的CD(委員會階段)草案。
今年8月,凝結了滕云與中國專家無數心血的《在環(huán)境意識設計中考慮材料循環(huán)的指南》正式發(fā)布,將為產品設計者和工程師提供技術創(chuàng)新支持,有力促進電子電氣產品生產企業(yè)向著循環(huán)經濟的目標更進一步。這塊韓國專家沒“啃”下的“硬骨頭”最終被中國專家率隊攻克。
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成功背后的付出——2013年,入行5年的滕云獲得了IEC/TC111年會的入場券,初來乍到的她默默耕耘,度過了一段不為人知的“扎根”時期?!爸钡接幸惶?,我覺得自己準備好了,就抓住每一個機會,亮出我的見解。”滕云開始在重要會議上大膽發(fā)聲。
環(huán)境意識設計、產品生命周期評價、產品碳足跡……幾年來,滕云參與了該領域多個國際標準工作組和研究組的工作,總愿意多學一些、多干一點的她,積累了大量標準制定經驗,有見地的觀點讓她嶄露頭角。這個嗓音脆亮、思維縝密的中國姑娘慢慢得到了多國專家的認可,滕云的表現讓很多專家堅信,她能在項目“卡殼”的艱難時刻力挽狂瀾。
“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?!睆念I獎臺走下的滕云,又準備奔赴下一個“戰(zhàn)場”——新型電力系統電工裝備碳足跡標準體系研究。
滕云說,她要在這一領域“開疆拓土”,針對國內外的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及產品碳足跡熱點需求,在具體產品的國際標準化領域,發(fā)掘由我國牽頭的國際標準提案機會,從“抓住機會”走向“創(chuàng)造機會”,為提升我國在各產品技術委員會的影響力貢獻力量。
【對話“IEC 1906獎”獲得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