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愛溫暖大山的守望
李光曦等老一輩藝術家文化扶貧進茶山
□ 毛克起
10月16日,四川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——享譽我國歌壇的著名老歌唱家李光羲、姜嘉鏘、卞小貞,年輕的歌唱演員曹星兒以及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等。
他們不辭辛勞,從北京千里迢迢來到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參加“慶祝新中國70華誕暨傳統(tǒng)文化進校園、攜手奮進新時代文藝活動”,與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1.3萬多名學子同唱經典頌歌。
暮年初心 文化扶貧
在臺下就坐在觀眾席中的8位小朋友也成為了當天演出中最受人矚目的“特殊觀眾”。他們是李光羲等老藝術家們專門請來的“特殊觀眾”,老藝術家們“不忘初心,文化扶貧”的對象——來自四川宜賓市屏山縣夏溪鄉(xiāng)新橋村新彝民族希望小學的8名彝族貧困兒童。這次公益演出,不僅讓老藝術家和孩子們三續(xù)前緣,也是讓大愛不斷延續(xù)傳承,大家齊聚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共同為祖國歌唱。
在這場公益演唱會上,美妙的歌聲融合著濃濃的愛意。李光羲等老藝術家們與來自宜賓市的歌唱演員、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師生同臺演出。李光羲演唱的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》、姜嘉鏘演唱的《贊歌》、卞小貞演唱的《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》引起師生們的強烈共鳴;李金斗表演的相聲《歡歌笑語》讓臺下“歡聲笑語”不斷。當李光曦和曹星兒與8名孩子一起手拉手合唱歌曲《牽手》等節(jié)目時,觀眾們爆發(fā)出陣陣喝彩。
屏山訪貧 情牽四載
91歲的老藝術家與這些彝族兒童有何淵源?
時間重回4年前的2015年的5月,當時李光羲應邀到四川宜賓的屏山縣夏溪鄉(xiāng)的茶山參加文化與教育扶貧研討會。夏溪鄉(xiāng)地處海拔1500米的高山之中,而新橋村又是夏溪鄉(xiāng)最偏遠的村莊,只有一條狹窄的山路與外界相通。全村有800多名彝族同胞,主要以種茶為主業(yè)。
在山頂上,李光羲看到了一所小學,這是新橋村的新彝民族希望小學。這里只有一間簡陋的教室和8名學生,最小的四歲,最大的也就六七歲。李光羲一問才知道這是一個類似學前班的學校,孩子十歲后才能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學校正式住校上學。最令他感動的是,學校里只有一位老師,在特別簡陋的教室里,依舊非常認真地進行教學。這位老師為偏遠山區(qū)教育事業(yè)甘愿奉獻的精神讓李光羲肅然起敬?!拔医o他們唱歌,他們高興極了。”李光羲動容地說。他在現場,深情地為老師和孩子們演唱了那首著名的《祝酒歌》。
為了讓8個孩子感受到大山以外的世界,為改變宜賓屏山縣夏溪鄉(xiāng)的貧困現狀,并對彝族孩子的教育有所幫助,于是,李光羲決定自費請孩子和他們的老師來到北京,并聯系一些老藝術家,共同為孩子們舉辦一場義演。于是,李光羲、于淑珍、劉秉義、姜嘉鏘、耿蓮鳳、胡寶善、尤泓斐和宋雪等藝術界的前輩們,用自己的愛心與歌聲,一起呼喚全社會關注屏山茶鄉(xiāng)的貧困小朋友的成長,關注茶鄉(xiāng)茶農的生產生活現狀。
家國情懷 傳遞愛心
一晃4年多的時間已經過去。李光羲依舊忘不了大山里的孩子們,他心里惦記著宜賓市屏山縣夏溪鄉(xiāng)的8名貧困兒童,始終記得自己對孩子們的承諾,因此,才有了這次相聚。
10月17日是“國家扶貧日”。在這個弘揚愛心的日子,老藝術家們更是愛心涌動。此次演出中,李光羲再次向8名孩子捐款1萬元,資助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。作為“90后”的演員、歌手,曹星兒表示,雖沒有老一代藝術家艱苦卓絕的生活歷程,但在他們的影響下,她會力所能及地去幫助這些邊遠地區(qū)的孩子們。
文化為本 立德敬業(yè)
老藝術家們資助貧困兒童的善舉,也感動著現場觀眾。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的老師和同學紛紛表示,要學習老藝術家們追求卓越、終身熱愛藝術的敬業(yè)精神;學習老藝術家們淡泊名利、奉獻社會的優(yōu)良品格;要按照學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方向、新定位、新目標和發(fā)展新路徑,為把學院建設成“全國一流、國際水平”的職業(yè)院校而不懈努力。
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,根據支柱產業(yè)的人才需求圍繞產業(yè)辦專業(yè),聯合名企建專業(yè),與地方支柱企業(yè)實施校企合作。學院高度重視高素質高技術人才培養(yǎng),在人才培養(yǎng)過程中不斷根植“大國工匠精神”。2018年,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團參加了“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”“工業(yè)機器人技術應用賽”“新能源汽車服務技能大賽”“化工生產技術大賽”“現代電氣控制大賽”等國內、國際重大技能賽事,并取得了優(yōu)異的成績。
這次由老藝術家領銜的文化義演,激發(fā)了同學們要盡己所能助力扶貧攻堅的決心。深受鼓舞的1.3萬多名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學生,決心向老藝術家們學習,同心同德同向同行。老藝術家們用自己歷經滄桑的大手,宜賓職業(yè)技術學院師生們用自己風華正茂的青春之手,共同牽著邊遠地區(qū)貧困孩子們稚嫩的的小手,帶領他們走出大山看世界。
《中國質量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