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君子 話品格
——讀《君子不器——半部論語品一生》有感
□ 王楚健
近日,筆者翻開張傳玖先生的新作《君子不器——半部論語品一生》,感覺其意義非凡。
張傳玖推出這本讀書筆記形式的散文集,致力于解讀儒家學派的經(jīng)典著作《論語》,精選出孔子的73句名言,作為73篇的篇目,筆觸在釋義闡理、說文解字、咬文嚼字的同時,行云流水、化繁為簡、深入淺出,極具助讀經(jīng)典的意義。寫作的過程,也是其思想境界循序漸進、步步登高的過程,他在自序中坦言,一開始,以自己家庭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為出發(fā)點,體現(xiàn)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諄諄善誘,熏陶漸染,潛移默化;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,自己進一步得以正心、修身、悟道、解惑、提煉,逐步演變成系列寫作,并與大眾廣泛交流、分享,贏得更多共鳴,獲得更多受眾面,凸顯了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當代價值,也彰顯了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的力量。
筆者注意到,這本書中,出現(xiàn)最多的詞是“君子”兩字。在儒家思想里,君子一詞是指品格高尚的人,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,做人標準。比如,君子以行仁、行義為己任;君子也尚勇,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,是事業(yè)的正當性;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,做到中庸等。《論語》中君子、小人對舉的句子甚多,正是為了通過對照,彰顯君子的品質(zhì)。這些都集中體現(xiàn)了孔子的倫理思想、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。其中,“君子不器”意為君子不應該像器具那樣只有有限的用途,囿于一技之長,須廣泛涉獵各種知識,博學多聞,具多方面才干,是學貫古今的通才,如此才能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……將“君子不器”作為本書的書名,隱喻“士志于道”的內(nèi)涵,即我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,都要有遠大的理想,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,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深厚情結(jié)。
《中國質(zhì)量報》